写书要找到那个刚需点。昨天一个创业者找到我,想出一本书。她做教培行业,现在在英国留学,他觉得有很多话要说(下面是她的描述):

1.在创业过程中发现教培行业发展迅速,突飞猛进的扩展,大家在探讨的更多是商业模式,招生业绩,而较少从教育专业性的层面去深挖,从而引发自己对创业初心的思考,问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。

2.走了一年的山区贫困调查,找到答案,自己想要做幼儿教育,因为幼儿阶段是对一个人成长至关重要的阶段。于是做了决定,卖掉股份,去英国留学修教育学硕士,帮助自己深入的研究不同国家的教育模式,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。

3.自己为留学做了哪些准备,然后是刚到英国时的窘态,从语言,生活和学习方面书写;中间根据时间发生的先后,写了自己对宗教生活的探索,写了去不同欧洲国家旅行时的见闻;再是写生活一些时间之后,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到的,英国与中国在大学教育,生活,文化上的差异。

她做了很多事,什么都想讲一讲,但到最后读者对象是谁呢?创业者?教育工作者?留学生?旅行爱好者?这些人群完全不搭边,最后变成四不像,书肯定卖不出去。

接下来再细化:教培商业模式?不行;创业经历?勉强可以;留学准备?不行,我搜了当当,卖的最好的也就5000册;欧洲国家旅行见闻?不行,必须大V才可以。

这么一分析,貌似啥都有,最后啥都不行。正确做法是找到那个刚需点,我们聊了以后,她做幼儿园阶段的英语启蒙培训,这个点就很好,这才是刚需。她也恍然大悟:苦苦寻觅的东西,原来就在眼前!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