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年前,图书出版是暴利产品,出版社是大爷。根本根本就别谈“先把书发到书店,等卖完以后再结款”,而是书店老板背着一麻袋钱,到出版社提货。场面一度火爆。
我是从那个时代进入出版行业的,编辑都和我说“印书就是印钱,一本书稿费能买北京一套房。”看得我热血沸腾,于是进了出版的坑。
像我这样的图书策划人很多,当年都叫图书工作室,一两个人就能拉起一个工作室。盈利模式很简单:左手从作者哪里买书稿,右手卖给出版社,中间的差价就是利润。
用V先生的链接模型是 个人-个人+个人-公司,当年还没有微信,工具是QQ和邮箱,从各大论坛挖作者。这是典型的中间商、经纪人啊,和链家的模式一样。这个模式有很多好处:
1.轻资产,不用囤货,没有积压产品,所以起步很容易;2.不受地域限制,只要能上网,在哪里都可以做;3.方便转型,计算机书不好卖了,可以做炒股书;炒股书不好卖了可以做文案书。
这非常适合大学生创业,所以20年前,北京有几百家图书工作室,可到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了,我这里也是苟延残喘,问题出在了哪里?
1.书的定价太低,单本利润低,除非做出爆款产品才能赚到几十万,大部分只能赚五六千,关键是20年前能赚五六千,到现在还是五六千,太惨了。
2.和房产中介相比,书的变数更大。每本书的作者、内容、市场都不一样,所以只能出版流程标准化,对每本书的判断必须依靠编辑的能力,每本书单独判断。这就造成不能量产,再牛的编辑也带不出另一个牛编辑。这个是致命的。
3.内容问题。很多作者是大V,在网上发文很随意,以为这样也能出书,但在出版领域严的变态,即使10万+的文章,达不到出版要求照样不能出。
4.政策风险。2018~2019年我这里废掉了20多本文案、营销相关的书,因为里面的例子不行:要么夸大其词、要么三观不正,把有问题的删除,10万字就变成3万字了,只能放弃。
工作室从当年的香饽饽变成了臭狗屎,好多当年的同行回老家当公务用,或者当个编辑,也比自己干踏实。
晕菜,前面变成吐槽大会了,好像有点跑题,写都写了也就不删了,回到正题,从连接的角度说一下我的生意。
首先说 作者端,分几个阶段:
第一阶段 个人-内容平台:我在水木清华、CSDN、中华会计网校,发布招聘作者的信息,留下QQ和邮箱,坐等别人联系。
第二阶段 个人-个人:七八年前,论坛衰落社交媒体崛起,从这时候开始,在网上发布招募信息就没人理了,只能单点联系,看谁的内容好,直接给他发私信。这是个庞大的体力劳动,为了挖人,我招了10多个编辑,每天加好友,成本巨大。
第三阶段 社群-个人:这是今年的事情,把微博做起来以后,社群中好多人能写书,而且还会推荐他们的朋友找我,再也不会为选题发愁了,也敢挑挑拣拣了。同时员工离职后,我也不再焦虑,不增加员工,即使这样出的书反而更多了。
接下来说出版社端:
这是典型的toB,表面上是个人-公司;公司的事情也是要有人具体操盘的,我的体会是,最后还是落实到个人-个人上。再好的出版社,遇到个差劲的编辑也白搭。
这么多年,出版端的人脉,就是认识了20多名靠谱的、有能力的编辑,他们跳槽我就跟着他们走,牛人到哪里都是牛人,跟着他吗肯定有肉吃。
反之,不靠谱的到哪里都不靠谱,坑过你一次的,大概率会坑第二次,这句话至少值50万(我就在一个人身上赔了50万,呜呜呜)。